8月12日,900名高校毕业生启程奔赴我省苏中、苏北32个经济欠发达县(市、区)的乡镇(街道),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他们中,有的是学生干部、有的连年获奖学金、有的放弃此前找到的高薪工作……他们选择参加“三支一扶”计划,是为了同一个梦想到急需人才的基层去,挥洒自己的青春和理想。
学生干部、党员成主力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谭颖介绍说,此次共有省内外376所高校的6018名毕业生参加报名应聘,经过层层筛选,选拔出来自其中169所高校的900名毕业生。录用人员的整体素质较高,研究生和本科学历占总数的90%以上,“211工程”高校毕业生132人,占总数的14.7%,其中含“985工程”高校毕业生14人。中共党员达到354人,占总数的39.3%;65.1%的人担任过各级学生干部;获得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毕业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部、三好学生等各类表彰的有406人,占总数的45.1%。
南京大学法律硕士研究生孙智静已经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多次获得校级奖学金及学院级“优秀研究生”称号,即将到淮安扶贫。她用“热血沸腾”来形容看到“三支一扶”计划招考公告时的心情。孙智静告诉记者,个人的价值和社会的价值并不矛盾,通过6年在高校的学习,自己对如何实现人生价值有了更深的体会,毕业后投身新农村建设,用所学知识回报社会,是一条实现人生价值很好的途径。
专业对口的毕业生特别多
记者采访中发现,选择参加“三支一扶”计划,并不是大学生们的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理性选择。南京林业大学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应届毕业生黄步庭说,苏北的林业资源很多,但发展得并不理想,自己学的是木材专业,应该到苏北这样有产业发展空间的地方去。
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园艺系果树专业硕士研究生陈露露告诉记者,她在浙江温岭市农业局实习时,发现当地虽然都是山,但水果种植、销售情况非常好,平均一个梨能卖到10元钱,而江苏很多地方的自然条件比那里好,却没人家发展得好,这就是她选择到农村工作的原因。
据悉,此次招募条件中设定的所需专业均来自前期基层需求统计,专业匹配度较高。以支农岗位为例,报考者大多为基层急需的农业推广、水利工程、农机类专业毕业生,毕业生到基层去,专业对口,有事做。
专项政策为下基层“保驾”
除了就业观念的转变,政府针对服务基层毕业生的优惠政策力度之大,让人动心。此次省“三支一扶”计划专门出台10项优惠政策,如服务期内,毕业生将享受当地乡镇事业单位新聘高校毕业生的工资标准,福利与在编人员同等待遇。原服务单位有职位空缺或有相应的自然减员需补充人员时,优先聘用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三支一扶”等基层服务项目高校毕业生。此外,我省每年将拿出一定数量的公务员职位以及省、市属国有企业职位,专门定向招录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三支一扶”等基层服务项目高校毕业生。这些毕业生还能享受到考研加分、返还学费等优惠政策。
(本报记者 吕妍) |